“期货服务上市公司”系列报道之三
关注多,参与少,潜力大
上市公司风险管理,期货何时唱主角?——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现状调查与分析
引言
河南证监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河南地区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上市公司共计15家,占本地上市公司总数的22.39%。这一数字明显偏低。
我国内地上市公司数量已经接近2600家,这么庞大的群体涉及各行各业,那么他们利用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到底如何?
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,当前我国内地上市公司利用期货管理风险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,上市公司利用期货的比例明显偏低。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实体企业存在的庞大需求均不匹配,也与国内发展二十多年的期货市场状况不匹配。
我国内地期货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——品种日益增多,品种体系逐渐完善,期权也呼之欲出。越来越多期货和相关衍生品的出现,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实体企业管理风险的需要,而在未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,实体企业也迫切需要期货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。
上市公司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代表,他们的行为在各自行业内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,他们利用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比例偏低,这一状况逐渐引起相关层面的关注。
新“国九条”中强调,将清理取消对企业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。随着上市公司参与期货障碍的逐一清除,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。
国内期货市场服务上市公司,将大有可为。

表为2013年上市公司从事衍生品业务总体情况
资料来源:瑞达期货、wind等
期货在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中扮演配角
国债期货已然回归期货市场。曾经在期货市场受挫的株冶集团,现如今成为利用期货经营企业的典范。
毋庸置疑,如今的期货市场,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,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风险管理工具。但是上市公司实际运用情况如何呢?瑞达期货近期做了一份关于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情况的调研报告,报告统计了2013年沪深A股2513家上市公司年报,结果显示,2013年开展衍生品业务且涉及损益变动的上市公司有331家,占比为13.2%,其中,非金融(剔除银行、保险)上证A股上市公司仅有116家,占比12.7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仅有的数据中,明确披露采用符合会计准则的“套期保值”的上市公司仅有36家,占比为1.5%。这也就是说,现在国内每100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,仅有1.5家企业在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。而在欧美,这一比例则在40%—70%。
再看看来自地方省份的数据。河南证监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河南地区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上市公司共计15家,占本地上市公司总数的22.39%。其中,目前正在运用或者由股东层面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有8家,比如银鸽实业、豫光金铅、安阳钢铁等,另有7家公司曾经利用过期货,目前因种种原因已暂停。安徽证监局的调研报告显示,安徽辖区只有5家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,占辖区上市公司总数的6.3%。
不管从全国范围看,还是从地方情况看,内地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情况不尽如人意。
瑞达期货的调研报告还显示,在A股295家从事衍生品业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,利用期货的仅有39%,近70%上市公司则是利用远期金融衍生品(如远期结售汇等)。深圳A股上市公司在衍生品上披露较为详细,在179家非金融类深圳A股中,参与货币类衍生品的高达119家,运用期货品种有色金属、能源化工、贵金属、农产品的分别有31家、16家、12家和5家,合计起来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。
可见,对于已经进行风险管理的上市公司来说,货币类的衍生品工具更受欢迎。国内上市公司对于衍生品工具的利用,期货处于“配角”的地位。这不免让服务实体经济功能逐渐增强的期货市场显得有些尴尬。
现状亟待改变
有学者提出,国内实体企业利用期货管理风险的现状,令内地期货市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处在初级阶段的市场,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以及地位极不相称,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薄弱的一环。国内上市公司利用期货的步伐,已经落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脚步,这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路上的“短板”。
时至今日,中国已上升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、贸易经济体和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。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能源、农产品、金属以及其他工业原材料和大量出口工业品,在全球性汇率波动加剧的背景下,风险敞口巨大。一旦大宗商品价格和外汇等出现较大波动,则未进行风险管理的相关企业会陷入经营困局甚至遭受损失。我国大豆产业前几年遭遇的近乎灭顶之灾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尽管如今很多豆类企业重视了风险管理,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。
河南证监局的调查报告显示,在与期货市场品种相关联的22家公司中,有9家一直未参与期货交易,占22家公司的40.9%,例如北方玻璃、华英农业、郑州煤电、安彩高科、莲花味精等。这9家公司,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产成品,均与期货市场品种关联度极强,近年来在生产经营中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。其中,华英农业与莲花味精在分析其风险来源时,均提到了原料价格波动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较大。
从已经利用期货或者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上市公司的情况看,多数获得了很多好的风险管理效果。
根据瑞达期货的调研报告,2013年119家从事货币类衍生品的上市公司,套保效果不错,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的侵蚀。此外,有色金属、贵金属等期货品种也在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,尤其是矿业类公司基本上长期使用套保对冲风险。即使未参与套保的企业,也采用内外盘金属期货价格来定价。
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,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必然受到质疑,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容易被调低。近几年煤炭、钢铁等行业持续低迷,相关企业亏损严重,甚至出现大面积停产关门现象,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手段滞后的现实。
实体企业,包括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的现状亟待改变,甚至已迫在眉睫。让期货在实体经济中发挥应有功能,是实体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。
关注多,参与少,潜力大
不管是横比还是纵比,国内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存在很大发展空间,需求潜力很大。
在北美期货市场,机构投资者占比很高,较少看到散户和小型的套保者(如小农场主),40%—70%的欧美非金融类企业在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。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并不十分成熟,另一方面说明国内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市场的潜力巨大。
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(ISDA)2009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,94.2%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展了衍生品业务,衍生品已成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常规性“武器”。另外还有调查显示,全球7319家公司,其中60.3%的公司在使用衍生品。其中,368家日本企业中高达81%的企业使用了衍生工具。欧美衍生品发展历程也表明,以套期保值为主要手段的风险管理,是金融衍生品赖以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根本。
据了解,在国内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中,目前在使用衍生品套期保值的企业中,有色金属企业居多,化工类和农业类行业上市公司参与度有所增加。更重要的是,有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了套期保值的必要性,比如依靠期货市场进行套利、资产配置、融资、税务筹划、企业战略管理、整合产业链等。
Wind统计的上市公司套保情况显示,自2007年以来,上市公司套保呈增长趋势,上市公司正在逐步了解、认可衍生品市场。而从套保历程来看,2008年的欧债危机使得上市公司避险需求大幅增加,但随后因个别企业在衍生品市场(场外期权)巨额亏损及相关限制制度出台,上市公司套保增长有所减缓。近几年,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和全球性竞相货币宽松,汇率大幅变动,上市公司对套保需求又有所增加。
安徽证监局的调研报告显示,从44份调查问卷了解的情况看,安徽辖区内21家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中关注期货价格变化情况,认为期货市场能够服务于现货经营,可以作为相关经营决策的参考。同时,有23家上市公司认可期货是风险管理工具的观点,认为利用期货工具应当与现货经营统筹考虑。由此可见,上市公司现在对期货的认知和认可程度较高。
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河南证监局的报告中。目前,在河南地区,与期货品种相关联的22家上市公司全部参考期货品种价格走势,参考率达100%。其中,有4家企业在购销过程中直接把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,进行点价交易。
陕西证监局的调研显示,辖区内39家上市公司对原材料或产品价格敏感或非常敏感,其中有一半企业上下游均面临风险敞口,其余均为上游或下游单边面临风险敞口。根据调查结果,57%的企业认为有必要运用期货工具管理价格波动风险。
瑞达期货的调查报告显示,已经使用衍生工具的上市公司由2009年的103家增加到2013年的331家,占比由当年的4.1%发展至目前的13.2%。即将开展套保业务的上市公司,由2009年180家增加到2013年的494 家,占比由当年的10.3%发展至目前的19.6%。认为需要利用衍生品的上市公司,到2013年已增加至736家,占比29.3%,远高于前面两类。
从这个角度看,尽管上市公司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比例偏低,但是相关上市公司对期货市场还是非常关注的。这说明上市公司对于期货市场存在非常大的潜在需求。相信只要相关障碍能清除,相关服务能跟上,一些上市公司也将不再游离在期货市场边缘,转而真正走进期货市场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
记者翻阅上述几个调研报告,发现不少上市公司针对期货市场曾提出建议。
陕西证监局的报告显示,47%的企业希望政府结合企业套保实际,完善财务、税收等制度;43%的企业认为国资管理部门应放松对套保的限制,完善考核等制度;10%的企业希望地方金融办、监管部门等加强向相关主管单位宣传期货市场功能并组织经验交流。在期货机构服务方面,69%的企业看重服务质量,31%的企业看重手续费,并希望获得培训、保值方案、安全快捷交易通道、资讯信息等服务。有些上市公司也提出了一些要求,如完善套保规则体系和交割配套服务。
据了解,从参与期货市场的行业来看,农产品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情况较差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,过去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类似于作坊,规模较小、采购周期较短,价格风险较低。作为国内大型饲料行业上市公司,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参与期货方面受益颇多,其采购中心副总监王洪悦指出,现在饲料行业逐渐走出粗犷式的经营模式,而转向更为精细化的运营模式,未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可能参与其中。
一方面是乐观的期许,另一方面是问题的暴露。王洪悦建议有关部门在选择交易品种、制定交易规则等细节上,能够更深入了解行业、了解品种,以便设计出更“接地气”的合约。
版权声明:本网所有内容,凡来源:“期货日报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版权均属期货日报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/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期货日报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